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他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创立者之一,每次提及他的头脑之聪明和对科研之执着,至今都让整个半导体研究所的全体成员敬佩不已。他是我国第一只锗高频晶体管的发明人,用于制造氢弹计算所需要的中国第一台晶体高速计算机,他也是中国硅平面技术工艺第一人。他更是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打开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开端,树立起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丰碑。

东方巨龙的崛起,有他的一座丰碑。而今巨星陨落,但是他从业几十余载的风雨之路,留下的尽是让后人赞叹的丰功伟绩。他就是半导体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

身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我是骄傲的。同时很幸运,我成为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者。每次有人来参观纪念馆的时候,向他们讲述半导体研究所的为“两弹一星”事业的贡献以及王守武院士、王守觉院士等科学家的成就是更令我自豪的。我骄傲和自豪的资本就是半导体研究所的历史,以及为中国半导体事业创造出辉煌成就的这些伟大的科学家。

王守武院士,王守觉院士,林兰英院士···每一个老科学家的人生历程和科研成果都是我们学生前进的精神动力。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坚持不懈。百转千回,颠沛流离,新中国的成立,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他们全部都是见证者。但是,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却是成果迭出,建树甚丰。

 

也许整个半导体所的成员可能不是都有机会见过“大王”、“二王”,亲耳听过他们的教诲,但是对他们的为人和事例却都是“仿若亲临”。

在中国科学院的各个院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总有那么一些老教授,哪怕已是七、八十岁的,也都会亲自来给研究生、博士生上课,你经常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师跟着学生一起挤在食堂打饭,在公共食堂里和学生“相谈甚欢”。他们也许不像年轻的老师那样课堂上“龙飞凤舞”的带动大家的气氛,但是他们一定是最专业、最真挚的。他们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错误,还经常让学生把最新的科研动向讲述给他们,同时在课堂上把他们的错误及时指出。可能他们在乎的不是自己的金钱上的收获,不在乎自己的付出与获得是否成正比,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一份情结,一份对自己的行业、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事业的热爱。

我们半导体研究所的一个老师余金中老师,今年已然73高龄,但是他仍旧用他幽默的语言,丰厚的知识积淀,在国科大的课堂上,为学生“传经绶道”。他的课也被我们学校评为研究生精品课。很幸运,我也上过他的课,也有幸在他口中,得知了王守觉先生得一些故事。余老师是当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生,非常幸运,成为了王守武院士的学生。同时,王守觉院士就是他的“师叔”。余老师说,王守觉师叔特别聪明,拿一个例子来说吧:有人给了他一个魔方,在70年代的时候,魔方在中国还是不常见的。师叔也觉得很有意思,就爱不释手。但是呢,就一个晚上的时间,师叔把魔方的方程写出来了。

听到这个故事,我们班上的学生全都目瞪口呆。

 

 


   为了完成“12年规划”,完成“两弹一星”中重点发展的四项基本技术之一“半导体技术”,建成我国自己的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958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办公室”,1960年更名为了“半导体研究所”。而王守觉引领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壮大。多年来,王守觉更是奋进不息,从业40余年,成果迭出,建树甚丰。对于青年学子,他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并以严谨求实、探索不倦的学风,勤于任事、拼搏不止的品格,率领他们一起攀峰,从而深得他们的敬重与爱戴。如今,他虽已年届古稀,但追求卓越的使命感仍一如往昔。他清晰的谈吐、敏捷的思维和轻快的脚步,让人难以相信他已经80高龄。他出身名门,
兄弟姐妹皆有非凡成就。他本人一生坎坷,少年颠沛流离,文革遭遇冲击,但他始终致力于科研,多次转换研究方向,并在80高龄时再次在自己领域走到世界最前列。

 

王守觉先生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光荣伟大的一生,他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科技与教育事业。他富有远见卓识和开创精神,以国家的重大需求为目标,为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他严于律己,克已奉公,治学严谨、为人谦和、作风民主。他的业绩和品德,为中国科技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而今,2016年6月3日,一颗巨星不幸陨落。王守觉先生的逝世不仅是半导体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科学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对王守觉先生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百转千回终不悔,为了中国的半导体事业,为了中国的国防事业,王守觉院士倾尽了自己的一生。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仅有百年,但是,一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对于科研的执着却可以不朽。王守觉先生的精神必将传承千古! 

 

 

王守觉院士的成就   

 

王守觉,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神经网络与形象思维实验室负责人。兼任同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会名誉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电子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ChineseJournalofElectronics编委会主任等职。

1958年研制成中国首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使频率由2MHz提高到200MHz,解决了高速晶体管化计算机的需要。1963年在中国首先研制成硅平面.工艺和平面器件,保证了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109丙机的研制成功。研制成国内最早的4种固体组件,为专用微机的实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1978年,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数模转换电路使中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s缩短至4ns以下。以上贡献获得早年国家发明奖,国家新产品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国家发明三等奖等奖励...1990年起,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基础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相继两次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并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奖和2002年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6-1958,300兆赫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主持

1959-1964,硅平面工艺与五种硅平面型器件和门电路,主持

1970-1974,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版图设计及制版,主持

1976-1978,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多元逻辑DYL,主持

获奖

1964,硅平面工艺与五种硅平面型器件,国家科委,国家新产品一等奖

1978,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版图设计及制版,国家,科学大会奖

1980,一种新的高速集成(模糊)逻辑电路--多元逻辑DYL,中国科学院,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

197812,一种新的高速集成逻辑电路--多元逻辑电路(DYL),电子学报,

198609,连续逻辑为电子线路与系统提供的新手段,电子学报,

199505,一种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设计及其VLSI集成化讨论,电子学报

 

王守觉院士的生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委员会名誉主任、著名半导体电子学家王守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6月3日凌晨零点五分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半导体研究所和电子学科领域为失去这样一位学科泰斗,扼腕痛惜;王氏家族,为失去这样一位挚爱亲人,无限悲痛;学生弟子,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深切哀悼。

 

  王守觉先生,原籍江苏苏州,1925年6月27日生于上海。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科学传统的家庭,父亲王季同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而他的哥哥姐姐们也都是经纶济世之才,大哥王守竞是我国机械工业的创始人;二哥王守融是我国著名的精密机械仪器专家;大姐王淑贞,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与林巧稚有“南王北林”之称;二姐王明贞,是清华第一位女教授;最小的哥哥王守武,和他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守觉先生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49年至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任主任设计师,1956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0年以来,一直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1955年获上海市劳模,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与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等奖励。

 

  王守觉先生从事半导体与信息科学研究工作六十多年,是我国电子学科的泰斗,是半导体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奠基人。1958年研制成功中国首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使频率由2MHz提高到200MHz,解决了高速晶体管化计算机的需求。1963年在中国首先研制成功硅平面工艺和平面器件,保证了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109丙机的研制成功。研制成功国内最早的4种固体组件,为专用微机的实现创造了基本条件。1978年,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多元逻辑电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数模转换电路使中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s缩短至4ns以下。1990年起,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相继两次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近十多年来,他还提出了“仿生模式识别”新理论新方法,首创了信息处理新理论——“高维形象几何仿生信息学”,为解决维数高、自变量数多、计算复杂度大的计算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王守觉先生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60余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取得卓越成绩。他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勉励他们不断创新。他刻苦钻研,认真备课,精心讲授,如今已是桃李满园,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