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为了打破西方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1956年,毛泽东告诉全党:“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由钱三强手绘的脉络图简洁地勾勒出新中国最初的核物理科研发展史。以中国科学院在1950年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为起点,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于敏等一批奠定了原子弹、氢弹命运的中国科学家走到了一起。 (《筑梦路上》 第十四集 两弹一星)(文:央视网)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中央电视台近期推出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以党的历史上30多件大事为切入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共产党95年壮丽景象。2016620日播出的纪录片第14集为《两弹一星》,用“讲故事”一般的语言,全面的介绍了在建国之初,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为了中国国防事业浴血奋斗的故事。 

视频连接:http://tv.cctv.com/2016/06/20/VIDEXr8x5ByRAmVvnGXwAyQW160620.shtml


 

一片丹心赤子归,万古留青铸忠魂。

下面给大家分享三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1955101日,钱学森在洛杉矶港口登邮轮回国,在接见美国记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钱学森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新中国的成立增加了钱学森回到祖国的信心:“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49年底,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祖国去”。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到祖国,但是受到美国政府迫害。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被美国软禁5年之后,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钱学森回到祖国之后,全中国就只有钱学森一个人见过导弹。因此他立即投入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之后,领导中国战略导弹、探空火箭、液氢液氧发动机等相关工作,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


 

 

过去,于敏这个名字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在最新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于敏终于露面了,让大家为终于了解了他。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一个普通百姓的家庭中。凭借自己对于学习和科研的热爱,最终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后转入理学院念物理,奠定了其良好的物理基础。后在北京大学以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毕业,转到近代物理所工作,成为钱三强领导下的一名研究人员。

于敏的学习和工作一直在中国,从未踏出祖国一步,但是大家都称他为“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为在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

1999918日,于敏先生由于其在氢弹的研究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中国的卫星之父——孙家栋

 

19704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中国成为世界长第五个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让“东方红”乐曲响彻祖国大地,也打开了中国探索太空奥秘的大门。

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孙家栋是我国 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而现在,孙家栋又一次成为了领导我国卫星事业的负责人:孙现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所以说,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事业的领导者和见证者。

在孙家栋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这是中国的奇迹。他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为止的全部过程。

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关于那些“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是艰辛和责任,科学家们付出的汗水可以汇聚一条江河。他们放弃国外优厚的薪资待遇,回到祖国便隐姓埋名几十年,在中国大西北的土地上餐风露宿,甚至把一生都献给了“两弹一星”事业,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与富裕。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挺不倒的脊梁。

编辑:刘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