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4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以《(青山处处)郭永怀:以身许国 科学风骨山高水长》为题,播出荣成人民的儿子、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及其夫人李佩的事迹。

节目回顾了郭永怀短暂却辉煌的一生,记述了郭永怀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以身许国、爱在天际等几个人生重要阶段的故事。同时,回顾了李佩先生致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正式建立作出了开拓性工作的一生,带领观众重温那段光辉岁月,感受郭永怀夫妇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高尚品质。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永怀奖学金获得者王晓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郭永怀夫妇给青年人点亮了一座灯塔,指引他们去认真思索,奋勇前行。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为从荣成走出去的杰出人物,郭永怀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荣成儿女。如今,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已成为集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普教育和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清明节小长假,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3天时间共有2万余人次到馆参观。荣成边防大队开展了“弘扬英烈精神、践行使命担当”主题纪念活动,组织官兵与中国海洋大学学生一起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参观见学,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英烈功绩,激发了驻荣部队官兵和荣成籍大学生们扎根荣成、建设荣成的精神力量。

 

边防官兵与前来参观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党员干部及学生代表一起,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前举行入党宣誓。

 

今天,让我们跟随央视记者的足迹,走近郭永怀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坐落在北京怀柔的“两弹一星”纪念馆,记载着这样一群人的丰功伟绩。他们用生命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中国国防安全的基石。他们就是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防先驱们。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里,有一位科学家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他也是功勋科学家中唯一的一位烈士,他就是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108年前的今天,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战略眼光,他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献出了自己全部心血甚至生命。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的名句成为后人对郭永怀永远的怀念。

在中科院力学所的院子里,矗立了近30年的郭永怀塑像正在进行首次修建,因为今年年初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先生逝世,应李佩先生遗愿,后人将把李佩先生的骨灰移至塑像下,让这两位阔别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人合葬在一起。

在郭永怀塑像的碑座下,时间定格在了1968年。那一年,郭永怀59岁,为了主持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试验,郭永怀常年往返奔波在北京和青海之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带着重要的试验数据,连夜乘车赶往兰州,再搭乘夜里的飞机从兰州返回北京。然而,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开始猛地坠落。就在飞机从400米高空坠落的这10秒,郭永怀做出了让人出乎意料的举动。

郭永怀同事、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谈庆明:整个飞机里面一个人活着,他听说一句话是“我的公文包呢”,这个人反映了这句话。到现场去的是九院的一个司机,他看到郭先生的尸体烧得很厉害,他跟(警卫员)小牟两个人抱着,外面烧得不像样,里面公文包是完整的。

1980年,好友钱学森写下了一篇感情浓厚的怀念文章,文章中写道:“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那么十秒钟!”

在美国留学期间,才华出众的郭永怀就和钱学森一起,攻克声障瓶颈,解决了飞机超声速飞行的问题,这也是继莱特兄弟之后人类航空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年纪轻轻就成为顶级科学家的郭永怀,并没有留在当时条件优越的美国发展。

为了顺利回国,郭永怀拒绝接触美国军方机密文件,并在回国前的一次聚会上当众将多年研究的所有手稿全部烧毁,然后毅然地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郭永怀学生、中科院院士俞鸿儒:回国以后个人取得成就是比较困难的,他就根本不考虑这个,他说我是想把这个国家搞好,是先从打基础开始把基础搞好,他告诉我们,你们是做铺路石,铺路石是为后人能够前进,国家的科学事业能上去。

国家的需要,就是郭永怀选择的方向。1960年,郭永怀开始承担起国家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包括郭永怀牺牲两年之后1970年才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郭永怀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郭永怀同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他做事比较严肃,工作差一点的话他会当面提出批评的。他常常攻一些很难的问题。

“咏怀诗社”成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柏懿:把他的名和利全部置之度外,他就做一个无名的英雄,走了好几十年了,差不多将近50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影响在我们这一辈力学人的心里面是永远不会忘的。

拥有绝密身份的郭永怀,归国后就一直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一直拥有夫人李佩最有力的支持。1965年,夫妻二人将国外积攒的48460元全部捐给了国家,郭永怀牺牲之后,孤身一人的李佩先生在晚年又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毕生积蓄全部捐出,设立了“郭永怀奖学金”。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的李佩,一生都在致力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她亲自制定了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后自费留学的方式,并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正式建立作出了开拓性工作。81岁,李佩开创了中关村大讲堂,94岁的时候,她开始组织80岁以上的老人每周三开研讨会,和郭永怀一样,李佩用自己的力量书写着丰富的人生。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永怀奖学金获得者王晓亮:郭永怀夫妇给我们青年人树了一个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能够前进,在这样一个时代,还能让我们去认真的思索,去体验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什么是爱。

透过郭永怀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可以看到,塑像改建已经基本完工。阔别了近半个世纪的两位老先生,将在4月5日合葬在青松绿柏之下。年轻的科研人员,每一天,或擦肩而过、或驻足停留,都将在前辈们铺好的路途上开启新的征程。

 

央视网视频链接:http://m.cctv.com/dc/v/index.shtml?guid=73bc4eb2e35c4d229bd78e5c979c2a4b&code=860010-1145020500&from=timeline

 

——本文转载自 掌上荣成 微信公众号;综合央视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