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整理者按:19999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次盛会,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世纪表彰大会,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史册之上。恰逢盛会举办20周年,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推送《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系列,系统梳理其中17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元勋生平和事迹,望全校师生都能够学习和发扬他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拼搏,珍惜和平,以所学知识为科技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中国的航天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跟着外国跑,要不图虚名,实际得益。

当时就靠两个,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二是后来总结的“两弹一星”的精神。

 

——王希季

 

   王希季

王希季(1921-),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等单位工作。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03月,一个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的上午,在从旧金山开往香港的邮轮上,王希季和几十名中国留美学生围在华罗庚教授的周围,畅想着回国之后如何建设一个强大富饶的中国。说到兴奋之处,学子们抑制不住激扬的心情,放声歌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19585月,毛主席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进军的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钱学森、赵九章等发起了一个“上天、下海、入地”的科研倡议,其中“上天”就是要发射人造卫星。中科院将卫星研制任务定为1958年的头号任务。至此,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聚集在一起,王希季就是其中之一。

当王希季拿着介绍信前往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时,他才知道新单位是负责研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科研机构,他担任技术负责人,主管火箭的研制工作。1960219日下午,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成功发射。四个月后,毛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参观时激动地说:“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它个天翻地覆!”当年9月,“T-7”主火箭发射成功并达到设计高度,我国火箭探空技术进入实用阶段。

1965年,在“两弹”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王希季受命主持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1967年末,王希季按照国防科工委要求,将“长征一号”总体设计任务移交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后,继续领导攻克火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1970年,“长征一号”成功地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对于返回式卫星来说,回收技术至关重要。1966年王希季主持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体方案论证,1968年主持着陆回收系统的研制。有一次,从酒泉发射的两颗试验火箭的箭头落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沙漠中,王希季立即带队出发,直奔大漠。在漫无边际的大沙漠中,他们克服风吹日晒,口干舌燥,体力下降、可能迷路等重重困难,经过将近一天的不间断搜寻,成功找到了箭头,回收了试验载荷和仪器设备。因为实验火箭的箭头都是落在荒凉大沙漠中,这样的苦王希季吃了很多,其中风餐露宿中的艰险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但他从无怨言。

经过先后数十次实验,197511月,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完成飞行试验任务并返回地面,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欧洲人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技术有两件事了不起,一件是独立自主研制出氢氧发动机,另一件是独立自主研制出返回式卫星。”

 

王希季晚年一直倡导把太空作为国家疆域的一部分来看待。他常说:“天,中国人是有份的。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