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走近一线档案人 走近最美科学家 | 2024年度国际档案日
- 作者: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日期:2024年6月18日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档案馆(以下简称“国科大档案馆”)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组织开展主题为“走近一线档案人 走近最美科学家”的国际档案日活动。
通过走访多位既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亲历者、见证者,又是能口述表达、记录重现“两弹一星”历史事业的一线档案人,来探索挖掘世人熟知的“两弹一星”事业背后浅为人知的细节史实与精神品质,大力传承“两弹一星”历史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助力新时代下的档案工作者更好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国科大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行先后走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与多位“两弹一星”科学家、亲历者、见证者和一线档案人们深入访谈、双向奔赴。
1. 邬恩九(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邬恩九先生,从事核物理研究,回忆过往工作岁月时,提到国防1号任务和2号任务:“80年代,二机部也给我们下过一个正式文件,说明1号任务和2号任务这两个项目可以解密了,在那里面有一些评价,从评价本身来说应该符合实际,同时也算是比较高的。”邬恩九先生曾将亲历与见证过的历史事实行文撰书,以此表述和记录其所知晓的老一代“近物人”在祖国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拓荒、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绿树成荫瓜果满园的部分场景,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富强、为科学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他们对青年人的培养教育、提携关爱之情,是走在探索、挖掘、编研档案史料一线的档案人深刻向往与致敬学习的优秀榜样。
2. 徐荣辉(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徐荣辉先生,曾参与国防1号任务,谈及当年参加工作的场景时仍然印象深刻:“到近物所以后,第一年都是劳动锻炼,去到甘肃省参加农村搞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回所以后被分配到了1号任务。当时年轻人的精神,从来没考虑过危险,干事都是热火朝天的,一天到晚实验室里面有专门调仪器的、有找文件看书的,大家都没有想过太多其他的事情。”攻克难题、完成任务,无惧困难危险,一心一意干事,徐荣辉先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3. 李学宽(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李学宽先生,曾参与回旋加速器相关工作,在访谈时回忆道:“我毕业以后,先到了二机部,再从那分到了兰州,参与过1.5米回旋加速器的建设,我的实验大概做了4万个小时。”每项坚实可靠的科学成果背后,都离不开科学家们付出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更离不开科学家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4. 侯明东(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侯明东先生,曾参与国防2号任务:“完成2号任务距今已有近60年的时间了,但许多情景仍留在我的记忆中。能参加国防2号任务是我一生的荣幸。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的,每周一、三、五的晚上都要开会,周二晚上是党员、团员过组织生活。每两周才有一天休息日。做饭用的煤球或蜂窝煤,食品上也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半成品。但人的斗志是昂扬的,没有人抱怨和发牢骚。在科研条件上就更是‘土’的不行,大量的计算都是借助《四位数学用表》和计算尺完成的。一台‘飞鱼牌’手摇计算器已经是高级工具了。那时实验设备更是简陋,没有遥控装置,也没有摄像头。调束时必须要人‘身临其境’,你看到了束流,束流也看到了你。但没有人退缩,而是争先恐后抢着去完成这些有伤身体的工作。有时为了抢时间,进辐照大厅更换样品时都不停束流,仅仅是把束流压低一点,真是争分夺秒。那种忘我奋斗的精神,那种同志间真诚融洽的情感,我至今记忆犹新。”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侯明东先生对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知足与感恩,对下一代人的期冀与奋斗,是激励新时代档案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5. 蒲宝珊(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
蒲宝珊先生,从事高能炸药研制工作:“我们当时工作时,科技工作条例中有一条是‘三敢三严’——敢想、敢说、敢干,严格、严肃、严密。大家完全按照这样去做,要具备科研人员的素质。简单总结就是要‘胆大心细’,‘胆大’就是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牺牲,‘心细’就是严格把握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临危不惧、处惊不乱、有条不紊。节假日基本上也在工作,业余时间都在那继续学习,继续深造,继续研究,一边工作一边深造。”退休后,蒲宝珊先生仍为所里提供了大量六七十年代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素材,并认真查阅、记录大量档案和资料,为编写《兰州化物所所志》、所史、军工史等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6. 欧阳锦林和赵鑫淼(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
欧阳锦林先生,主要从事固体润滑材料研究,赵鑫淼先生,曾从事密封材料技术分析工作,两位先生回忆:“我们所为人造卫星发射承担的4项任务,第一项—发射的动力系统,第二项—运动部件的平稳运转系统,第三项—自控系统,第四项—能源系统。这4项任务,使用工况都十分苛刻,从地面到空间,从深冷的液氢液氧到真空,所有这些任务成果的取得是党政部门和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两位先生清晰的记忆、专业的态度、独到的分析,一幅幅关于人造卫星发射研制的历史情形便跃然纸上,科学家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形象深切感召着在场的每一位档案人。
7. 周樟华(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周樟华先生,曾参与怀柔火箭试验基地试车试验、数据测量等任务,访谈时对于当年充满挑战与激情的工作氛围感慨颇深:“毕业以后我就分到怀柔基地工作了,当时我们早上好像8点钟上班,两个小时基本训练到10点,钱学森要求我们每天都要学习新知识。当时大家精神气氛很浓厚,认为国家建设需要我们这些人,一心想为国家航空做出贡献。”一言一语均是对“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内涵的生动诠释。
与此同时,老一辈“两弹一星”科学家、亲历者、见证者们积极捐赠提供“两弹一星”档案史料与设备实物,与多个兄弟单位研究所一并大力支持新时代下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承弘扬工作。如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老科学家吴宝根先生向国科大档案馆捐赠“两弹一星”相关照片胶卷底片,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老科学家吴愿成先生向国科大档案馆捐赠日记本、怀柔试验基地创建50周年纪念品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积极捐赠“两弹一星”相关设备实物,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积极捐赠“两弹一星”相关档案史料。
吴宝根先生捐赠照片胶卷底片(部分)
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在爱国主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强力熏陶与滋养下,国科大档案馆工作团队信仰坚定、使命必达,常年奔走在档案史料探索、挖掘、编研的工作一线,广泛与定点征集相结合,足迹遍布兰州、北京等多个城市,致力于抢救珍贵档案史料,以及探索挖掘、记录佐证、表达重现重要细节史实。据统计,搜集、征集实物超6千余件,整理、编研访谈解说材料等450余篇,超60万字,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多方认可与支持。
习总书记曾说,“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未来,国科大档案馆工作团队将继续秉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持续深入一线,探索、挖掘、编研档案史料,不断增强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以实干精神和实际行动把新时代下的档案工作践行为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