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整理者按:19999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次盛会,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世纪表彰大会,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史册之上。恰逢盛会举办20周年,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推送《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系列,系统梳理其中17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元勋生平和事迹,望全校师生都能够学习和发扬他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拼搏,珍惜和平,以所学知识为科技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

——于敏

 

于敏

于敏(1926-2019),天津宁河人,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等单位工作。他参与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热核武器的关键基础问题。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三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共和国勋章。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人。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做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发祥地。在那里,于敏开始了自己漫长而辉煌的核科学生涯。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理论基础,并撰写了《原子核理论讲义》。

1955115日,中国核武器研制被提上议程。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国的核威胁,于敏的爱国主义精神压过了兴趣,他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调入轻核理论组,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196410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正当举国欢庆之时,于敏和他领导的轻核理论小组还在为怎样设计出当量为百万吨的氢弹苦苦探索。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立即部署,一定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这时,距离总理指示的试验时间只剩下短短四年。

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终于有了进展。为了验证这几个方案是否可行,上级决定由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利用国内仅有的速度最快的计算机j501进行验算。在这被称为“上海‘百日会战’”的理论攻关中,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此时,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1967617日,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试验。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并且,中国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918日,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于敏代表23位功勋科学家进行了大会发言;另外一次是20151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当年唯一的最高科技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