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整理者按:19999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次盛会,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世纪表彰大会,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史册之上。恰逢盛会举办20周年,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推送《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系列,系统梳理其中17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元勋生平和事迹,望全校师生都能够学习和发扬他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拼搏,珍惜和平,以所学知识为科技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钱骥同志是我十分尊重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

 

——摘自钱学森同志给钱骥家属的信件

钱骥

钱骥(1917-1983),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曾在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卫星设计院等单位工作。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组织人造卫星预研;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任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总体负责人;组织领导返回型卫星研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开始撤往台湾,而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职的赵九章和钱骥却决心留在大陆迎接解放,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这时起,这两位科学家便成了志同道合的一对至交。1950年,钱骥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始研究地磁和地震波,协助李善邦进行地震台站网布局规划。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然而当时空间科学领域在我国尚属空白。于是,钱骥主动找领导谈话,明确表示自己愿意放弃从事多年的地球物理专业,转入人造卫星事业。1958年,经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决定把卫星研制任务定为院1958年头号重点任务,代号“581”。同年,钱骥被任命为第三设计院技术指导,并参加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

由于中苏关系开始紧张,考察受到冷遇,未能洽谈合作和技术援助。但通过考察、访问,代表团进一步认识到发射人造卫星的难度,回国后提出“发展空间技术要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应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并建议推迟正在进行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把力量转移到探空火箭上来。这些建议比较实际,对以后的计划安排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加速发展我国空间技术问题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经中央批准,196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了“651”设计院,由赵九章任院长,钱骥被任命为副院长兼总体组组长,完成了卫星初样。不幸的是,正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攻关阶段时,“文化大革命”开始,赵九章被打倒了,而钱骥也不得不靠边站。直到1968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钱骥的处境才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19704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1974年,钱骥被任命为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任,重新走上了我国卫星研制工作的技术领导岗位。

“文革”过后,钱骥被任命为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并相继担任了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在此期间,他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返回式卫星等科学试验卫星的研制工作;组织论证、提出了“实践二号”卫星的设计方案,确定该卫星是一颗空间物理探测兼新技术试验卫星;论证、提出了加速发展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的重要建议,并力促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充分发挥科学试验卫星的经济效益。

 

钱骥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总想把过去损失的时间补回来。然而,正当他沐浴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春风,踌躇满志地为中国卫星研制事业大干一场时,却因积劳成疾,于1983828日不幸病逝,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