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 被中宣部遴选为建党100周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史学习基地
  • 被中组部遴选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备选场所

 

2017212日,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航天四老的,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任新民老人因病逝世,享年102岁。任新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最早的液体导弹的研制工作,并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此后,他先后担任我国首颗试验卫星通信、首颗实用卫星通信、首颗气象卫星等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1-3]

 

 

自左起:黄纬禄、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

 

年轻时求学经历

 

1915125日,任新民降生在安徽省宁国县,祖籍湖北省谷城县任家湾。童年时的他聪颖乖巧、勤奋刻苦、思想积极,1928年春考入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学,192910月,年仅14岁的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但一系列的流血冲突事件让他备受打击,从城市回到了乡下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在乡下,被学生求知的热情所打动,任新民重拾学业,认真学习,并于1934年,任新民考取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但在1937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卢沟桥事变”后,任新民认为若想让国家摆脱外来入侵,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继而中途退学,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毕业后,任新民留校任教并担任国民政府兵工署21厂技术员。后因干得出色,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实习结束后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更加如饥似渴地汲取科学知识。后来,于19489月,美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任新民,这一年,他33岁。但美国优越的待遇留不住一颗时刻牵挂祖国的心。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任新民急切回国,成为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一名研究员。1952 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电报,要他赶去北京。原来,新中国第一个军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将成立,急需一批专家。陈赓接见了他,希望他能够参与学院的成立工作。

 

“我在美国学的是机械工程,并非导弹、火箭。”尽管当时的任新民颇感意外,但他还是决定服从上级的安排,“就这样,一封电报让我和航天结缘。”

 

从此,任新民的一生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仿制导弹到载人航天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基础和工业技术基础都相当薄弱,相当多的专业技术和学科领域都是一片空白。当时只有钱学森在美国曾经参与过导弹和火箭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其他人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导弹。在一次国家中长期科学规划的讨论会中,钱学森在哈尔滨发现了充满才华的任新民,如同伯乐之于千里马,连忙将他请到了国防部五院。1957年,在以聂荣臻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经过艰难的谈判后,苏联决定提供给中国两枚P-2型近程地对地导弹,以及随行的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但是,就在仿制导弹工作处于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苏联突然停止了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撤走了专家,也带走了技术资料。这无疑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导弹制造是个沉重的打击。一些西方媒体幸灾乐祸地说:“中国的导弹计划夭折了”,“中国人的导弹梦碎了”。

 

当时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的任新民和同事们先后克服了材料、工艺、设备及推进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终于在1960年下半年仿制成功P-2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但令西方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苏联专家撤走的第17天,1960115日,在茫茫的戈壁深处,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导弹从无到有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的重要转折。

 

 

“东风一号”导弹发射

 

 

“东风一号”导弹发射之后,任新民又相继担任了液体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中远程弹道导弹和由此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技术工作;他主持了洲际液体弹道导弹工作中液体发动机方案的论证与设计,参加了关键技术的攻关;组织领导了由这一导弹演变而成的长征二号、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应用卫星的试验任务,均获圆满成功。他几乎参加了中国所有的第一代液体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使中国掌握了研制多级运载火箭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5812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斯克尔号”,从此通信卫星成为现代通信的重要手段。1975331日,中央军委通过《关于发展中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最终以毛泽东的亲笔圈定而尘埃落定。通信卫星工程后被命名为“331工程”。

 

19779月,任新民被正式任命为“331工程”总设计师。“331工程”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规模最大、涉及部门最多、技术最复杂、难度最高的大型航天系统工程。由于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都有一名总设计师,而任新民担任的是这五个系统的总设计师,人们都称他为“总总师”。就在任新民担任总设计师的期间,他极有远见地支持和开发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氢氧火箭发动机技术。19835月,氢氧发动机全系统试车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法国后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为“长征三号”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我国载人航天的选择上,任新民根据我国国情出发,扬长避短,积极推动我国利用火箭实现载人航天而不是采用载人飞船,节约了开发成本,极大地缩短了研发进程。

 

 

宇航员杨利伟与任新民院士在钓鱼台国宾馆

 

历史·铭记

 

无论是在归国前生活环境优越的美国,还是担任负责中国诸多导弹的试验研制的过程中,任老都从未放松,时刻保持着冷静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一个科技人员判断和处理技术问题,一是靠他的基础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二是靠他不断深入实际,从广大科技人员、工人那里,从实践中汲取和补充知识;三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老还经常深有感触地说:“搞工程性技术工作的,即使是再有造诣的专家,不深入实际就会退化,会‘耳聋眼花’,三年不接触实际,就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了。”

 

功成不居功,失利不推诿,任新民院士时刻保持的这份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是一代航天人的精神,“航天总总师”走了,老一代航天人的精神却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薪火相传,激励着他们走向中国航天下一个甲子的辉煌。

 

作者:纪念馆讲解员  王得鹏

 

参考文献

 

[1] 本刊特约记者.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访谈录[J]. 百年潮, 2006, 卷缺失(5): 4-12.

 

[2] 本刊.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任新民[J]. 今日科苑, 2014, 卷缺失(1): 24-27.

 

[3] 本报记者 崔恩慧. 任新民  一世纪传奇事  一甲子航天情[N/OL]. 中国航天报. 2017-2-17. 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CHTB201702170020&DbName=CCNDTEMP.